企業擴展,當局顧忌
實際上,王永慶申請自建輕裂廠的根本阻力並不在孫運璿,而是蔣經國。1978年5月20日,蔣經國接任嚴家淦擔任總統。他上任之後,雖然在經濟方面做了不少事情,但是對於石化上游仍力主公營,不願看到台塑的勢力發展過大,因此指示相關部門加以「限制」。當時曾盛傳李國鼎對王永慶講過的一句話:「你懂不懂什麼叫節制私人資本?」
自蔣經國擔任行政院長以來,由他親自過問台塑投資案的事情一共有三件:最早的一件是王永慶投資《聯合報》案;第二件是投資輕油裂解廠案;第三件是投資花蓮水泥廠案。
1970年代初,台塑集團的快速成長引起了蔣介石的注意,台灣的輿論也對集團企業的興起,都有廣泛討論,其中的內容可以說是褒貶不一。
1973年,台灣前111大企業的營收總額是1,346億元,其中台塑集團一家的營收就高達151億元,占前111大企業營收總額的11.22%。當時,這111家大企業的平均營收為12.1億元,營收在50億元以上的只有三家,最小的兩家營收甚至不足1億元。由此可見,台塑集團的確是有異軍突起,鶴立雞群的味道。台塑對中油「一股獨大」地位的威脅,再加上王永慶向來與「官」保持距離的做法,自然免不了在關鍵時刻「吃大虧」。
輿論界也普遍持有一種「恐懼」的論調,認為大企業的存在,意味著社會財富正在向少數人和大企業集中,對政府與社會形成了所謂「店大欺客,奴大欺主」的局面。隨之而來的一些社會弊病和黑暗面,如剝削勞工、市場壟斷、污染環境等等,統統都與大企業聯繫在一起。更有甚者,還有人認為大企業的存在和擴張,勢必會對社會穩定造成影響,並且總有一天,政府的權力會被大企業所控制。當然,從此後的發展來看,這些論調都屬杞人憂天,與政治和經濟變化的實際情況相比,顯然有相當大的出入。
1972年秋,《聯合報》原股東范鶴言和林頂立決定以出讓股權的方式,退出《聯合報》董事會。為考慮將來合作方便,報社負責人王惕吾希望由王永慶接手,因他信得過。王永慶聞知後就一口答應,條件是他工作很忙,不能直接管報社的事,報紙經營還要請王惕吾全權負責。
王永慶投資5,000萬元,與《聯合報》系一起共同出資成立了一家文化出版公司,其中王永慶握有50%的股權。新公司的業務範圍非常廣泛,連一向銷售很好的《聯合報》和《經濟日報》也僅是這家公司的一部分。
新公司的董事長由王永慶擔任,並負責財務部分,業務部分包括出版在內,則由原《聯合報》系的老闆王惕吾負責,並請當時的經合會顧問王作榮擔任常務董事,兼代董事長職務。董事長和常務董事的月薪都是3萬元,兩份薪資合起來共計每月6萬元,折合美金1,500元,另配有座車一部,正好相當於王作榮在聯合國的待遇。除出版公司的事務外,王作榮還負責《經濟日報》的總主筆職務。一切條件均已談妥,只待簽約。
王作榮那時仍是經合會顧問,禮貌上不能不向主任委員,也就是行政院長蔣經國報告並請求批准。不料蔣經國竟一口回絕,只是簡單地說,王作榮仍應留在政府工作。無奈之下,王作榮只好退出。事隔不久,便傳出蔣經國不贊成王永慶的事業涉及出版業,特別是報紙,其對《聯合報》的投資必須撤回。據傳,蔣經國曾說過,《聯合報》的資金問題由徐有庠解決,於是王永慶不得不退出,5,000萬元作為借款交《聯合報》系處理。
後來據王惕吾回憶說,《聯合報》在五、六年之後便還清了這筆款項。他說:
「當時外界流行的說法是:『台塑已經是台灣最大的企業了,如果王永慶還握有台灣最大的報紙,那麼王永慶說的話政府還能不聽嗎?』」王惕吾接著說道:「雖然王永慶介入《聯合報》股權是出於被動,他本身並沒有想掌握輿論的企圖,但是在當時黨政領導圈子眼裡,這並不是他們希望樂見的事。政界中有人直接、間接向王永慶傳話並勸他說:『辦報容易得罪人,對企業經營不利』。」
1996年3月王惕吾因病過逝,王永慶聞訊深感悲痛。他以<平生風義念故交>為題寫了一篇悼文,其中就提到了當初承購《聯合報》一半的股權後,最終又退出的原因。他說:
「後來我多少有所了解,辦報除了肩負文化建設的重大使命之外,也涉及種種難以擺脫的是非恩怨,困擾在所難免。所以對於辦報,我深知非自己所能,同時我也明瞭耕耘與收穫之理,只加入作為股東,但是長此對於報社經營皆不能有所助益,實非適當,因此向你提出退讓之意。」
人才受制,王作榮惋惜
除了《聯合報》的投資案受挫外,當時王永慶也在花蓮濱海地區購置整理了兩百甲土地,準備投資水泥及其他工業,包括興建一座工業碼頭在內。另外,王永慶還在太魯閣國家公園附近購置有水泥礦山,準備設立一座水泥廠,年產量預計在1,000萬噸以上,利用自設碼頭裝船運至高雄等地銷售。
王作榮是為了台灣經濟的整體利益,才贊成此一投資計畫的。除了這是一個龐大的民間投資計畫,並對經濟成長有重大貢獻之外,主要理由是這個計畫所生產的水泥,是台灣已有水泥生產量的一倍,可以打破水泥業者長期壟斷市場、哄抬價格的局面,並且對於經濟發展一向落後、人民生活較為貧窮、勞力不斷外流的花蓮縣而言,也將有重大貢獻。因此,花蓮縣上下對此一投資案深表歡迎。但後來,該投資案也像其他兩項一樣,被政府相關部門,以距離太魯閣太近,且有可能破壞周邊環境及景觀的理由,長期擱置。雖多次交涉,但最終仍被否決。
據說,王永慶購買的礦山原來距離太魯閣約10公里開外,但後來在討論中,有人私自更改國家公園面積,將距離縮短至5公里。王作榮認為,即使相距5公里,水泥廠也不會妨礙太魯閣國家公園,更何況從技術的角度講,水泥廠完全可從背面打造直井進行開採,根本不會影響到國家公園原有的自然景觀。
王永慶申請水泥廠案,真正被否決的理由有二:
一、台灣水泥業長期為台灣當時最有勢力的財團,及江浙財團所壟斷。而在當時,這兩個財團都與政府決策階層,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繫,有的甚至還可以直接通到政府高層;再說,高層有些事情還須依賴這兩大財團的支持,而僅此一點就是王永慶所無法匹敵的。
二、蔣經國對台塑集團的限制。蔣經國不願意看到台塑勢力過於膨脹,如前所述,蔣經國曾反對王永慶加入《聯合報》系,即便後來資金已經投下,還是不得不退出。對於王永慶接辦中興紙業公司一事,據傳也是在醞釀很久之後,由有關部門要求王永慶撤資的。當然,對於王永慶申請向石化上游發展,蔣經國也一直持否定態度。
在當時,政府所有財經決策官員均「仰體上意」,一面倒地反對王永慶提出的投資計畫。為了達到目的,這批官員甚至還舉出各種理由來搪塞。雖然嚴家淦總統公開支持這個計畫,但也是僅表過一次態而已,他曾對王作榮說:「環保景觀重要,自然資源利用也重要。」但最終,嚴家淦還是不敵兩大財團背後的政治勢力,從此便不再發表任何看法。
王永慶後來的事業當然是成功的,但以他的才能與抱負來說,王作榮始終認為,王永慶的命運多少還是給人有一點有志難伸的感覺。蔣經國自青年時代起即受俄國思想影響,不喜歡龐大企業或大財團,因而難免對王永慶的投資計畫有成見,對其發揮經營才能,擴大事業範圍,無論性質如何,均屢次加以否決。
王作榮對於台灣經濟因此受到不當政策的阻礙倍感惋惜。他說:
「就整個台灣的社會利益來說,這實在是一件是很不幸的事。一個有才能的人,為什麼不讓他充分發揮才能呢?為什麼不幫他發揮才能呢?為什麼要讓人才浪費呢?發現一個真正的人才何其難,而浪費一個人才又何其容易。何況經國先生對於那些以違法聯合獨占,及投機詐欺而成為龐大財團的人,並無能力加以阻止,甚至並不想去阻止,而這些財團對國家、社會,卻是損害多而幫助少。於此,可以看出國家出一個英明的領袖何其難。」
文未完,摘錄自《台塑打造石化王國-王永慶的管理世界 第二章》
|